也谈“爱心助农”
“再续爱心接力,这一棒到你了!”“急哭!2000万斤云南紫皮大蒜要烂在地里,帮助村民度过难关!”如果你经常使用微信,在订阅的公众号,或者加入各种群里、朋友圈里一定看到过这样爱心助农的文章。文章里面写满了农民的无奈,堆满了滞销农产品、水果的图片,最后大多是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及购买链接结尾。
而我也因为关注了几家快递公司的公众号,还有几个活跃的群,而看到并下单了几单爱心助农项目的农产品——大枣、土豆、大蒜、洋葱。最近的一单大蒜,最初由一个群里传出来的,几个朋友纷纷表示,虽然很不喜欢吃大蒜,但是看到那些农民无助的图片,非常不忍心就下单了,更有甚者是买好几单分别送给身边的亲友。到底这样的爱心助农项目,是真的做了好事帮助了农民,还是像网上另外一种言论,打着“悲情牌”消费民众的爱心呢?
为什么农产品会出现滞销呢?
1. 跟风种植、盲目种植
农民看到某种农产品行情好,就一哄而上的种植,结果就是这种农产品最终供大于求,市场消化不了,结果不是低价赔钱卖出,就是滞销在地里烂掉。
2. 农产品自身的属性 农产品一般按季节集中上市销售,上市后如果不能尽快卖出,农产品的存储期通常又比较短,就会很容易坏在手里。
3. 运输成本提高 高速过于密集的收费、不断上涨的燃油价格,都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成本,导致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加剧农产品滞留。
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农民如果还像从前那样,维持原来的“只会种不会卖”的个体经营格局,只依靠外界的“爱心助农”是无法根治滞销现象的,也同样难以抵御来自市场的冲击。今年也许通过各样的助农项目度过难关,来年也许还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时,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时爱心助农,不可能成为常态。必须从改变农户自身出发,提高科普教育水平,主动了解市场供应信息,不要盲目跟风,以及,实实在在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入合作社,与广大农友们共享信息,设定稳定的销售渠道,发展品牌特色意识,都是解决被动滞销的手段。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无法跟上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还未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农业,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沟通机制,由政府帮扶、请专业人员对当前市场的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察并对农户进行科普教育,帮助农民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这才是爱心助农的根本吧。